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行舟 (第1/4页)
天盈五年,内政腐朽,北狄族大举入侵中原,一时内忧外患,大周朝风雨飘摇。边关十三道防线已破九道,岌岌可危。幸得护国大将军赵恬率十万大军死守,护得中原一时安宁。 正是秋后时分,京都繁华依旧,百姓醉生梦死,如这乱世里的世外桃源。朝臣们为迁都之事吵得不可开交,皇家秋猎依旧照例举行。 南林猎场,年轻的世家子弟鲜衣怒马。一群鹿受惊逃窜,三名少年从三路包抄,将猎物往同一方向赶。眼看着时机已至,猎物正后方少年朝前大吼:“小弟!要过去了。”。 正前方少年端坐马上,生得剑眉星目,右眼蒙了眼罩,意气风发正当时。猎物群所经之地掀起尘土,鹿蹄声如急雨落地,愈来愈近。胯下白马逐渐焦躁不安,打了个响鼻。少年如老僧入定未受其扰,闭眼片刻后猛地睁开,当即从箭筒中抽出五只箭簇,挽弓搭箭,齐射而出。 马受惊狂奔,少年一路弯弓搭箭,猎物应声而倒。后方三名少年紧随其上,不过半盏茶的功夫,群鹿只剩孤零零的一只。 面容刚毅者欲射,被单目蒙眼少年阻止,“三哥,那鹿腹部微隆,应当是怀崽了,你放了吧。”。 被唤三哥之人果真松了弓弦,嬉笑问道:“小弟,你筒里还剩多少只箭?”。 蒙眼少年闻言向马腹边查看,已然只剩一只。便得意地抽出拿在手里,对着另一人道:“大哥,我全中了!这次秋猎魁首必然是我,可以跟你们一起上战场了吗?”。 大哥接过那只白羽箭,笑得温润,“后日便是你及冠之礼,我会传书给父亲为你请命。”。 二哥也适时道:“你这坐骑忒没定力,后日二哥送你一匹宝驹,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。”。 少年笑盈盈地朗声道:“谢谢二哥!”。 “回吧。”,大哥拍了拍少年肩头,说罢四人一齐调转马头。 三哥率先策马扬鞭,回头道:“小弟,再来比一比?”。 少年大笑,夹紧马腹,紧随其后,“驾!”。 两日后,仁和殿传旨,宣赵恬幼子赵牧觐见。 太后亲自加冠,“牧儿也长大了,你父亲传信于我,已为你拟好了表字,姑母看了,觉得不好。我赵氏族人受命于天,世代皆忠贞傲骨。乱世护山河,盛世扼灾祸。姑母今日赐你表字行舟。顺则随波逐流,四季百川人间闲赏。逆则溯水行舟,激水湍流亦不惧前行。” 赵牧行礼,星眸如火,“拜谢姑母,行舟一生行事,定当不负我赵氏祖训。”。 乱世山河,风雨飘摇,迁都已势在必行。半月后,边关传来急报,狄人策反一边境官员,护国大将军身中剧毒,边关十三城只剩最后防线,京都即刻委派新将领接任边关要职。 赵恬四子携大军随行,及至边关,我方已是强弩之末。赵恬卧床不起,意识不明。 此后四十三日,赵恬长次子先后战死,三子被活俘,于敌营内奋力斩杀百人后被凌迟分尸,剩幼子赵牧率九万将士拼死顽抗。 四十五日,朝廷南下迁都,赵恬转醒。 赵牧一身血污跪在床前,等候军令。 赵恬颤巍巍伸手,抚上赵牧头顶,“牧儿,你三哥的尸骨寻回来了吗?”。 赵牧红了眼,瘪嘴委屈地像个孩子,“没有,爹。”。 赵恬微张开嘴,想说什么,终究是没有说出。 半晌才听他道:“扶我起来。”,赵牧将赵恬扶靠在床头。 “牧儿,我赵家子孙皆是铮铮铁骨,你几个哥哥身先士卒,死不算什么,将军马革裹尸还,爹爹以你们为傲。大厦将倾,国乃家之根本,你可愿舍生忘死救民于水火?” 赵牧跪地道:“请大将军授命!”。 赵恬将赵牧的眼罩掀开,眼罩之下竟是重瞳,“我赵氏一族,有一门禁术。以活人为祭,一切欲念皆可得偿所愿。重瞳者为唤醒之引,天意啊!”。 赵牧看着父亲,坚定道:“爹,孩儿愿意。”。 赵恬喃喃道:“我赵恬一生虽未能开疆拓土,但也于敌营七进七出尚可生还。而今却要吾儿来做这个千古罪人,爹爹对不起你。”,说道最后,竟落下泪来。 五十七日,两军交战。敌方首领率军亲征,将大周收入囊中势在必得。赵牧站在城墙上,见视野尽头有大军整齐朝边关而来,随后是杂乱而摄人心魄的震地轰鸣。 赵恬将敌军引至门前,摆好阵型。转头向城墙上的赵牧叫到:“牧儿,画阵。”。 前方防守很快被突破一道口子,随即是两道,然后更多。外敌着钢盔铁甲而来,我军食不果腹,以rou体凡身奋力顽抗。 赵恬目眦欲裂,朝赵牧嘶吼:“赵牧!画阵!”。 赵牧泪如泉涌,忽然想到临行前,母亲两鬓斑白的头发,紧紧握着他的手,忍着泪强行微笑嘱咐,“一定要平安回来。”。 “赵行舟!乱世护山河,盛世扼灾祸。画阵!” 赵牧用衣袖蛮力擦去泪水,挥剑破开手指,在城墙上方飞快画上血阵。 赵恬见阵法已成,狂放地笑道:“好儿子!”,后转头号令大军,“众将士听令,此刻便是我大周将士一雪前耻之时,神明皆来助我,摆阵!”。 突然一道闪电劈落,众将士用rou身将敌军先锋围困其中,有万人同声如高频蜂鸣,“赐我等以不死之身,驱敌逐贼!”。 陷入黑暗之际,耳边有父亲畅快地决绝嘶吼,“哈哈哈哈哈哈哈......狗鞑子,觊觎我汉人山河者必死!”。 天丰十三年,皇权更迭,山河依旧,转眼已过百年。 春雨润如酥,京都城外乱花渐欲迷人眼,一片桃花穿过城门,在宽袍大袖的衣带间飞来飞去袭人裾,而后与其他花瓣交错,乱扑行人面。 远处的说书先生绘声绘色地评说着行舟先生的最新话本,堂下各人时则静默如鸡,时则长吁短叹,时则流泪哀嚎。一名绿衫少年蹲守在酒馆旁的巷子边一边竖着耳朵听着,一边大口啃着鸡腿。 绿衫少年已在此处蹲守十日,今日也等到日落西山,那说书先生才兴致冲冲地收摊。待说书先生的背影走远,绿衫少年才跟上去。 这是绿衫少年第二次跟到了这片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