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四篇:路口的分歧 (第1/2页)
台湾转移到1620年代已过三个月。岛上的人们逐渐习惯没有国际新闻、没有出国航班的日子。然而,新的问题开始浮现:我们要怎麽走下去? 总统府的国安会议 总统召集军方、立法院长、科技界代表、学者专家,举行「未来国策会议」。 会议很快分成了两大阵营: 守民主派 主张维持原有的民主制度与自由社会。 认为即使世界退回400年前,台湾不能自己走回头路。 相信靠着科技优势与国际交流未来可能与明、日、欧洲人贸易,足以生存。 代表人物:部分立委、知识分子、青年社群。 威权战时派 认为情势危急,台湾周边全是虎视眈眈的势力,若不集中权力,将难以应付未来的战争。 建议实施「战时动员法」,包括媒T审查、强制徵兵、能源粮食全面管制。 代表人物:军方高层、部分产业领袖。 辩论持续了数小时,甚至演变成激烈争吵。 社会的裂痕 民间同样出现对立: 都市居民:依赖科技与工业,普遍倾向「守民主」,因为不想失去现代生活的自由。 农村:更担心粮食与安全问题,许多人支持强力政府,甚至有人呼吁「回归戒严式治理」。 年轻世代:批判政府隐瞒真相,怀疑这是「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