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201章 沧澜怀古  (第1/2页)
    峰峦如聚,波涛如怒。    山河表里潼关路。    望西都,意踌躇。    伤心秦汉经行处。    宫阙万间都做了土。    兴,百姓苦。    亡,百姓苦。    ——    仙罡,魏国。    伏灵十五年,春。    宝瓶州一隅。    大江东去,浪淘尽。    沧澜江畔伫立着一位身形颀长,着蓝色薄衫的少年。    背着破旧书箱,嘴里咬着根嫩草的少年,左手掌轻抚悬佩腰间的长剑,静静望着激荡远去的银龙。    少年的眼很冷。    血很冷。    心更冷。    如这春寒料峭的风。    少年忽然想起爷爷曾唉叹。    人生之艰难,就像那不息之长河,虽有东去大海之志,却流程缓慢,征程多艰。    然江河水总有入海之时,而人生之志,却常常难以实现,令人抱憾终身。    韩家几代人世为官,即使于仙罡十国之一的北齐,也绝可称得上名门望族。    最高位时,少年高祖父乃北齐庙堂三公之一大司徒,门生故吏遍天下。    可惜传承至这一代,昔年钟鸣鼎食之家,竟只剩少年这一根独苗。    二十年前,北齐武帝与白帝二帝之争。    作为户部侍郎的少年爷爷站队武帝。    五年前,双帝之争落幕。    白帝成王而武帝败寇。    覆巢之下无完卵。    韩家以叛逆之罪被株连九族。    那一日的齐都南菜市场口,人头滚滚,鲜血如雨。    那一日围观人海中,少年望着爷爷、爹娘、叔叔婶婶等韩家三百余口人,穿着囚服跪伏于地。    当刽子手手起刀落。    当人头骨碌碌一路滚下行刑台。    当血像雾一样喷散开来,将视线浸染作猩红。    少年竟感觉不到一丝一毫伤心。    反而开心。    那一刻,少年终于明白‘鼓盆而歌’的寓意。    身为户部侍郎的爷爷,再也不用活得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。    “爷爷,自北齐不远百万里之遥来此魏国。”    “当年咱们爷孙借稷下学宫远古传送阵,只用了不到半年。”    “而今孙儿独自一人,跋山涉水,用了五年之久。”    “爷爷,五年行百万里路,孙儿明白一个道理。”    “死亡,于爷爷您而言,是解脱。”    “然太多太多底层阶级的百姓,竟连死,都是一种奢求。”    少年手掌骤然发力。    握剑掌背陡然凸显数条细细的蜿蜒青色血管。    微微抬眸。    少年冲远方壮美山河轻语道:“爷爷,且安息。”    “至于孙儿,有些话,憋在心里很久了。”    “想与这座天下,想与那些高高在上,好好说一说。”    ——    伏灵十五年,二月初七。    春光明媚。    官道上,少年嘴里咬着一片嫩叶,缓行的同时遥望太行山脉的方向。    身后突然响起车轮碾地声,越来越近。    “嘿,少年郎。”    韩香骨扭头望去。    却见一头老黄牛拉着一辆木板车。    赶车的汉子约莫三十来年岁,脸庞粗糙像干裂的黄土地。    至于牛车上,坐着一位二十来年岁的妇人,怀中抱着个六七岁的女娃娃。    “少年郎,一个人吗?”    汉子询问道。    韩香骨点了点头。    “要去哪儿?”    “太行山脉,清平镇。”    汉子笑了笑,“清平镇没听过,但太行山脉还有五六日脚程。”    “若不嫌弃,少年郎,且上车,大叔载你一程。”    韩香骨冲汉子拱了拱手,“多谢。”    一牛四人继续上路。    通过交谈,韩香骨得知,一家三口是要前往栖霞府探望妇人娘家人。    因为年后下了一场大雪,积雪难消融,才耽搁了这么久。    汉子:“少年郎,你叫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